孙立人【1】 卖“将军玫瑰”补贴家用![]() 孙立人【1】 卖“将军玫瑰”补贴家用 大名鼎鼎的孙立人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孙立人将军之子孙天平先生曾回到安徽庐江县金牛镇省亲。在那里,他和记者聊起了他眼中的孙立人。 不攻下孟关不剃须 孙天平是孙立人的次子,回乡省亲之际,他饶有兴趣地和我们聊起了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第2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将军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新38师攻下于邦之后,残敌纷纷向太柏家溃退。孙立人将军遂兵分三路,迂回攻击太柏家。攻下太柏家之后,敌军又纷纷向孟关及南部地区逃窜。 新38师的士兵从日军传令兵的遗尸上发现了日军指挥官发布的“作战33号命令”,命令中说要将主力转移到孟关,并要求利用各种手段对孙立人将军进行暗杀。 拿到这份命令的孙将军,眼睛充满血丝.但他压根没顾着自个,又忙着计划新的迂回战,一直工作到午夜二时.作战地图上已经布满了部队进攻的标志记号。 最后孙立人将军只说了一句:“叫他们依照命令继续追击。”半小时内,进攻孟关的命令就发出去了。“那次战斗一打就是四个月,孙立人将军得不到休息。日夜过度疲劳,消瘦了不少。战事太忙,进入胡康河谷后他就没有剃过胡须,将士们都说他是‘不攻下孟关不剃须’,一时传为佳话。” 庐江金牛镇的金牛中学内有孙立人将军故居。现在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卧室、客厅。故居的院中有一株110岁树龄的木瓜海棠.这是当年孙将军亲手栽种的。 来到父亲亲手栽种的衬前,孙天平感慨万千:“父亲很怀念家乡。晚年也一直想回来看看,但直到过世也没能了却这桩心愿。” 孙天平说。父亲曾在1989年清明,托老部下潘德辉回庐江代为扫墓,还拍了照片。当父亲看到家乡的照片,虽然九十岁的高龄了,仍免不了激动。 有一年,孙立人看到大陆有人写孙家祖坟景色,他怀疑而又唏嘘,言称:“为人子不能亲拜祖墓,算不得是人!” 家教严格但讲道理 可能是睹物思人,在父亲的家乡,孙天平的话匣子打开了。 “父亲要求我们作息要规律,小时候每天早晨5点半要起床,然后吃饭去上学,下午回来要及时完成作业,完不成就第二天再补。晚上9点半必须睡觉,决不允许熬夜。” 孙天平说,父亲是最重视健康的,早上起床会在院子里做做操,锻炼身体,经常也会带上他。 孙立人作战骁勇,殊不知他也热爱运动。孙天平回忆说,在他上中学时。父亲曾经找人在院子里做了个篮球架,没事喜欢在院子里打篮球。 我们很好奇孙将军的教育方式会是怎样的,要知道孙将军可是文韬武略样样 强的人。 “我父亲是一个话不多的人,每次都是憋到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才会说两句。”孙天平说自己曾经是个内向的人,小时候喜欢打架。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打架被校长请。孙立人知道后,将他带到书房单独教育,让他自己先承认错误,然后再和他讲道理。 孙天平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常说的一段话:“忍字头上一把刀!”他一直坚持武力应该是最后的,不得已才会动手。“那一次之后,至今40多年我没有再打过一次架。”说到这,孙天平的眼里流露出几许思念。 孙立人对子女的学业也十分的重视。孙天平说,父亲时常说,只要能看到他们都上大学,睡觉都会笑出声来。如今,四个子女也都没让父亲失望,先后都考进了名牌大学。长子孙安平在美国硅谷经商,长女孙中平是台湾一家企业高管,次女孙太平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 热销的“将军玫瑰” 孙立人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功勋卓著。1942年,英军被日军困在缅甸仁安羌,弹尽粮绝。孙立人率领约千人的军队驰援,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解除友军危机,史称“仁安羌大捷”。而“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是二战中以少胜多最著名的战例之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在1955年时,却因“郭廷亮7军官涉赚叛变”案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在台中市向上路的住宅达33年之久。 “蒋介石当年也会拨点钱,但是很少,只够吃饭。”提起那段艰难岁月,孙立人将军的儿子孙天平有点瞎然神伤。他说.为了供孩子们读书和补贴家用,父亲会在院子里养鸡、养猪、种花。还有一个果园。 孙立人在院子里种植了很多玫瑰和兰花。本来是出于爱好,后来很多人慕名来买。他种植的玫瑰是从美国亲戚那里寄来的种子,又大又漂亮,在台中市场上被冠以“将军玫瑰”出售,销量还很好。 “既然有人买,之后他便又多种了些,靠种花赚点钱。”孙天平回忆。 “后来父亲又开始种果树,我家果园里有蕃石榴、荔枝、青梅、柠檬、龙眼、杨桃等等,每—季都有收成。”孙天平说,父亲经常叫子女们一起帮忙,插枝浇水。 孙立人对待事情都很认真,不断在学习,经常阅读像《时代杂志》等报刊。“父亲几乎每天都看农艺书刊,研究怎么种植果树。”孙天平说。 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孙立人的抗战岁月。孙天平说,父亲打仗总是尽力争取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战果。 这在孙立人将军创造的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可以看出,他的确也是这样做的,多次奇袭,以很小的伤亡取得大胜利。 “父亲很率直,为了减少伤亡,常常在战术问题上和上司争执,包括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由于父亲说得有道理,而且事后证明他是正确的,所以史迪威将军后来和父亲配合得更默契。” 孙天平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史迪威将军去重庆开会,代理指挥是参谋长柏利诺。他认定日军在胡康河谷谷口只有少数指导官和缅甸伪军,因此命令以112团分散攻击临滨、拉加苏等日军据点,结果进展艰难。 孙立人经过审问俘虏,发现日军至少有两个大队的番号,认为情况不对,与柏利诺争执,要求立即派出援军。史迪威将军回来后质问孙立人为何不尊重参谋长,孙立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史迪威将军听后,立即命令孙率新38师主力驰援,终于取得了“于邦大捷”。事实证明当时的日军竟然不止两个大队,而是55、56两个完整的步兵联队。 那些美国将军不得不佩服孙立人的军事能力了,而中国军人也从此得到良好的后勤保障,强大战斗力就此得到承认。 孙天平讲,父亲在亲戚的鼓励下,从1982年开始口述自传,在他还没到美国念书前都由他记录,后来文稿在哥哥那里。“父亲讲到抗战中牺牲的士兵们,常忍不住落下泪来。” 付镇铖 李云胜(据《合肥晚报》) 下一篇: 基辛格 压住白宫一次战争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