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金陵日華
南京是个好地方

金陵四十八景45  獻花清興  獻花巖

 二维码 1335
发表时间:2017-08-18 15:49作者:金陵日華来源:華華的網頁网址:/nd.jsp?id=317#_jcp=1
文章附图


南京·獻花巖


金陵四十八景之“獻花清興”,說的是南京江寧祖堂山的獻花巖。祖堂山,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从远方看去,峰峦美如睡佛。此地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松柏森森,竹海茫茫......祖堂山原名幽棲山。


長干里客《金陵四十八景圖》之“獻花清興”


據1920年畫家長干里客·徐虎《金陵四十八景圖》之“獻花清興”題:在牛首山東南。懶融禪師卓錫此巖,雪中開奇花二枝,且有白鳥獻花之異,故以名巖。巖外建留雲閣、芙蓉亭。游山至此,可以息慮洗心,而回首林巒殿塔,又如一幅畫圖也。


法融禪師


献花岩,位于牛首山對面的祖堂山的北面,附近有宏覺寺(幽栖寺)、伏虎洞、神蛇洞、飞来石、象鼻泉等名胜古迹。自古以来是极佳的旅游胜地,唐贞观年间,南宗法融禅师讲经于此,有百鸟衔花之异。祖堂山南上建幽栖寺(今宏觉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

千萬不要同牛首山曾經的宏觉寺搞混淆了!

牛首山之宏觉寺沿革: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始建初名佛窟寺——南唐名弘觉寺——宋改名崇教寺——明初复名佛窟寺——明中又改名弘觉寺——清避乾隆弘历名讳改宏觉寺——民国改名普觉寺,抗戰期間毀,僅存牛首山東峰南坡上的弘覺寺塔(唐)。現弘覺寺遺址上建了佛頂寺,並於牛首山西峰上立有佛頂寺塔(新四面方塔),對東峰弘覺寺塔也行修葺,如今遠望牛首山東西峰兩塔互為犄角。


佛頂寺塔


獻花巖 路牌


献花岩,在祖堂山的背面,朝北,正对着牛首山。献花岩的传说源远流长。

清·余鸿客金陵览古六十咏之二十二

——七律.献花岩

嵯峨宫殿夕阳开,

摇落西风万壑哀。

钟磬参差惟待月,

松杉远近忽闻雷。

山僧入定岩中坐,

野鸟忘机掌上来。

欲倩丹青图妙迹,

寒云终日满空台。


中土禅宗六祖分别为: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禅宗四祖和五祖就曾在獻花巖这里修炼,山后现在还存有四祖洞和五祖洞圣迹。好一处自然生态,是建设寺庙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因此,上世紀九十年代宏成法师确定在此处复建祖师道场——宏覺寺(新)。


獻花巖 四祖洞


祖堂山与牛首山,在地貌上看是南北平行,像是两座山,其实相距很近,地脉相连,像牛头一样。所以,唐宋时期的“牛头山”是将牛首、祖堂两山作为一座山的。而祖堂山单列,则是在隋唐以后有了“祖堂”之名才改稱的。

据佛书记载,初唐时有位高僧法融,先在江南各地研习佛经,听讲各种经论,有过20年的入山坐禅的经历。然后,至金陵牛头山的“幽栖寺北岩”下构筑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期间,他去附近的佛窟寺(就是原來的弘覺寺),用八年时间阅读、摘抄了该寺于南朝初年写藏的佛经、道书、佛经史、医方、图符等“七藏”,再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数年后,法融终于觉悟有道,先后在幽栖寺和金陵各大寺开讲佛经,并得到禅宗四祖道信的认同,允许他自立一个支派,这就是佛界著名派别“牛头宗”。法融也成为此宗的“第一法师”,并被誉为“东夏之达摩”,幽栖寺因此被认为是此宗的“祖堂”,幽棲寺也被叫做祖堂寺,幽棲山亦改称为“祖堂山”了。相传法融得道时,曾有“百鸟献花”之异,故幽栖寺的北岩也得“献花岩”之名。

牛头禅究其宗旨,其核心思想在于“道本虚空”,“无心合道”。在禅法修习上则主张“无心用功”,“绝观忘守”。牛头禅的创立,是中华禅宗过渡时期最重要的一支,也是达摩禅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开端,牛头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中国佛教“禅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獻花巖 四祖洞


道信大师,在中国禪宗他是第四代祖师,在印度算来是第三十一代。

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道信的父亲司马申(河南温县人氏)为首任县令。

公元580年4月3日(太建十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道信出生于齐昌郡蕲州苞兴县衙内(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取名司马信。

公元583年(开皇三年)道信四岁,送入设在镇北竹影佛寺的乡塾发蒙读书,他聪颖过人,年读十数卷,积学孔孟老庄。闲暇时听寺僧诵经,入耳即知下文,如同早已熟读。尤爱仿效僧仪,人皆夸为菩萨转世。

公元586年(开皇六年)道信七岁,于梅川镇北济北寺出家(或说在破额山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谏,但是对方却听不进,道信禅师只好洁身自好,私下地持守斋戒,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道信十四岁赴舒州(今安徽安庆市)皖山(今安庆市潜山岳西)深处礼禅宗三祖僧璨为师。此后十年,三祖往返隐遁于皖山山系的司空山天柱山霍山英山、青狮山之间,道信随侍。

公元594年(开皇十四年)道信十五岁,指点张怀到双峰山出家,作栽松道者。

公元599年(开皇十九年)道信二十岁,道信四祖用中草药遏止蕲黄的瘟疫,用芥菜粑治愈疥疮。

公元601年(仁寿元年)道信二十二岁,五祖弘忍诞生于黄梅濯港化城山社屋。

公元604年(仁寿四年)道信二十五岁,三祖赴罗浮山,道信到吉州受戒、常住。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道信二十六岁,在蕲州府城东凤凰山正觉寺,新蔡县(黄梅县前名)破额山建幽居寺、东禅寺、西禅寺(西永福寺)、武穴大金幽栖寺大冶(今黄石市南郊)广法寺

公元606年(大业二年)道信二十七岁,三祖归皖,道信回侍,三祖传付衣钵道信为四祖,立化于皖公山岫树下。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道信二十九岁,期间,归蕲黄收七岁弘忍为徒,携住大林寺,四十年不离身旁。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道信三十二岁,蕲春郡久旱,瘟疫流行,四祖回郡教民众念《般若》求雨,挖米菊做粑,旱象息,瘟疫消。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道信三十七岁,于庐山望破额山紫气横分六道。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道信三十八岁,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围,暑天降雪息瘟疫,州民建雪山寺留居。祖赴衡岳,经九江,留居庐山大林寺十年。

公元619年(唐 武德二年)道信四十岁,说法于螺川、庐陵(今吉州一带)。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道信四十一岁,应蕲黄道俗之请,携弘忍诸徒离潮山寺回蕲州,仍行走于蕲黄山区定址。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道信四十二岁,住锡破额山,终止头陀行,扩建幽居寺。定居收徒,农禅并举。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道信四十五岁,道信又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造寺驻锡传禅,后称四祖寺。在这里,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道信五十一岁,祖赴牛头山度法融,开牛头禅系。在此前后,弘忍奉命兼管东禅寺务。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道信五十五岁,蕲州刺史崔义玄,慕名礼拜四祖,祖曰:“神通妙用,全在尔心。”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道信五十七岁,新罗僧人法朗于新罗国善德女王(630—646)初期来华,奔趋双峰依四祖学禅。期间,法显、玄爽、善伏诸师先后来双峰依四祖学禅。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道信六十四岁,四祖四拒唐太宗诏请,拒不赴京,被赐以紫衣。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道信六十五岁,祖于传法洞传付衣法,弘忍承续宗统为禅宗五祖。此后,弘忍遵祖意,建种松塔,建意生寺。于东禅寺接引老安,法如为弟子。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道信七十二岁,祖命元一造毗卢塔。闰九月初四日,祖安坐塔中示寂,弘忍继席,死后被唐代宗李豫赐谥为“大医禅师”美誉。

公元652年(永徽三年)逝后一年,塔门自开,祖身不坏,弘忍以漆塑真身,永供塔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石碑


太上老君说的话刻在碑的背面


献花岩 五祖洞


这是睡觉的地方么 羊屎代表着生灵


献花岩 五祖洞


献花岩 五祖洞 石刻


幽栖寺 路牌


禅宗五祖弘忍,在中国禪宗他是第五代祖师,在印度算来是第三十二代。

弘忍,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年),七岁时,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见,道信叹曰:“此非凡童也......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于是就派人跟随他回家,征求他家长的意见,能否让他出家作为道信的弟子。他的家长欣然同意,并说:“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骇,那堪击训?若重虚受,因无留吝”。这样,弘忍就被带到了道信主持的双峰山(又名破头山)道场。年十三,弘忍正式披剃沙弥。他生性勤勉,白天劳动,晚间习禅。在三十多年中,道信常以禅门辅测试之,而他则能够“闻言察理,解事忘情”。

永徽三年(651年)道信把法传衣给他。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由是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

咸亨三年(672),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夜里为惠能宣讲《金刚经》大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惠能大悟,遂将衣法密传给惠能,命他连夜南归。(弟子有法如、神秀等,皆传化一方,有“十大弟子”之说,后传法于六祖惠能。)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


献花岩 宏觉寺(幽栖寺)


献花岩 宏觉寺(幽栖寺)看牛首山


献花岩 宏觉寺(幽栖寺)看牛首山 近一点


据史料记载,牛头宗初祖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今江苏镇江)人,俗称韦。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卒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禅师在十九岁时,就达到了“翰林文典,探索将尽,而资质都雅,秀伟一期......”后弃儒,道而从佛。隋·大业八年(612),法融禅师依三论宗炅(jiong)法师出家,二十年随师学习“三论学”。炅法师圆寂后,法融禅师漫游江浙等地,于贞观中期移居牛首山。筑石室修习定。约四年后,达摩禅四祖道信禅师经金陵时,望牛首山有瑞光涌现,遂往,至今牛首山宏觉寺献花岩处,得四祖道信禅师授以心法。因自达摩祖师以来,衣钵只能传承一人,此时四祖已将衣钵付与弘仁禅师了,所以特许法融禅师自立一支。世称“牛头禅”。

依《圆觉经大疏释义抄》中记载:“即四祖下分出也,其先牛头融大师,五祖忍大师同学。四祖委嘱忍大师继代之后,方与融相见...... 融岁于牛头山息缘忘情,修无相理,当第一祖。智岩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合称“牛头六祖”。牛头宗至唐末渐衰,日本僧人最澄与空海等入唐求法,从天台山恭受牛头宗禅法。回国后,融通各宗创“日本天台宗”。至今,日本京都的八阪神社、姬路的広峰神社以及台湾仍有牛头宗的传承。


陈作义国画 献花岩


尼瑪,老周啰里啰嗦講了一大堆與獻花巖有關的老和尚,有人要問那獻花巖呢?

其實,現在獻花巖除了兩個破洞以外別的實在沒有多少可說的了,倒是祖堂山南卻有另一番景象......

1993年5月,由南京栖霞寺震寰法师提议,经江宁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南京市佛教协会礼聘九华山观音峰宏成法师主持复建宏觉寺。

1994年起先后在祖堂山建成了三圣殿、古拜经台、斋堂、电房、厨房、水井及护坡工程3000多米,而大雄宝殿、佛母殿、美人泉、放生池(九洞二桥及水下龙宫)、念佛堂等也已完工。現建有藥師塔、極樂塔、佛光塔等三座佛塔,遠遠望去,殿宇参差,塔林辉映,古朴典雅,飞檐翘角,已初具规模。好一派佛國天地也!


祖堂山南 宏覺寺 三塔輝映


花岩寺 遗址


另外,献花岩在明朝时期还有一处很有名的私家寺院——花岩寺。

可以说,花岩寺是黔国公世袭云南王沐氏家族在南都江宁(南京)的私寺,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至二十二年(1486年)间,其规模非同一般,曾占有公田二百八十多亩,在明《金陵梵刹志》记载的38座中刹中位列前茅,旧藏西域僧人赠送的佛牙、佛骨舍利等。沐氏家族镇守云南近三百年,几与明王朝相始终,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西平候沐英去世赐葬于献花岩毗邻的长泰北乡观音山之原起,黔国沐氏在此建有南都祖茔,可见云南沐氏与明王朝的亲密关系,只是花岩寺今无存,毁于战火而无考,只有史籍记载,仅存花岩寺铜钟及铭文,今被安置于牛首山新弘觉寺钟亭内,实为遗憾也!


花岩寺 铜钟


花岩寺 铜钟铭文



延伸閱讀:旧时的弘寺和宏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