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金陵日華
南京是个好地方
新闻详情

金陵四十八景02  祈澤池深  祈澤寺

 二维码 1850
发表时间:2017-06-16 11:44作者:金陵日華来源:華華的網頁网址:/nd.jsp?id=292&_jcp=1
文章附图


南京·祈泽寺


金陵四十八景中,位于第二的是《祈泽池深》,“祈泽”确实是比较陌生,就是当今的老南京人,知道的并不多。如果在街上向人打听“祈泽池深”的地方,或许被问的人会茫然摇头、一头雾水。

望文生义,祈,与人们祈求、祈祷、祈愿有关,泽,就是“水积聚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深深的水池,是人们在此祈愿的地方,且很应验。


“祈泽池深”与“祈泽寺”有关。在宋朝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里提到,祈泽寺建于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有故事记载:南朝的梁代时,置龙堂。最初有法师在山下搭起茅庵,日夜诵《法华经》(也只有法师有闲时诵经),或许是法师虔诚,引来一位女郎来听,法师诵经虔诚,女郎听经也虔诚,法师感到惊讶,问女郎的住址,女郎回答自己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在江淮水中游玩时,听到法师诵经,就来这里听。法师也是有心之人,就说这山中缺乏水源,你龙女会神变,能否为此开一眼泉?龙女也有善心,就回答这很容易,但需她回东海告诉她父亲,此话讲完就不见了。过了几天,风气雷动,有一清泉在法师诵经的座下涌出。

又记载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年间(即公元943年至957年),久旱没雨,按规制在祈泽寺(历经久远,寺已毁)的旧寺基进行祈雨,信宿而雨作。自后变成人们祈祷的场所。


祈泽池深


这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祈泽池深》的图,寺庙位于山坳之中,环境清静,有松、有石、有风、有雨、尽听天籁,自然优雅。画中台阶前有一池水。画面文字是:在府治东南三十五里,山高五十丈,周四十里。宋时法师结庵于此,讲法华经。龙女听讲,法师曰可开一泉乎?后数日,清泉涌于庵南。后人以祈祷多应焉。

在天朝,似乎有个习惯,好人经过传说越好,坏人经过传说越坏。有些事经过N级加工后会变得更加完美,即加工后的事件离事件的“真”越来越远。另外还有习惯,面对现实的无奈,往往寄托于某种虚无缥缈的人和物,譬如大救星和大同社会。

在金陵四十八景的《祈泽池深》中,也有此现象。

譬如明朝朱之蕃《金陵图咏》中就出现。前面《六朝事迹编类》提到祈泽寺出现泉涌,说白了就是满足了法师自己的愿望,与黎民百姓也谈不上有密切关系。


《金陵图咏》的祈泽龙池


这图,首先是把“池深”改为了“龙池”,有了龙,意境完全不一样,池的水有干涸的时候,龙池就不一样,没有干枯的时候,神话中的龙掌管雨水,则龙池之水给农民带来农田灌溉保证丰年,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喽。

看图中的文字:在府东南三十五里,山高五十丈,周回十里寺,为刘宋时建,昔初法师结庵于此山,讲法华经,有龙女来听,法师因曰,可为开一泉乎,数日后,有清泉涌于座南,后人以祈祷多应,故名。迄今泉池澄洁,灌田甚广,一方利赖之。

再看注解的诗话:

离奇双树影婆娑,

苏石留题尚不磨。

经赚法华传海藏,

池涵耨水泻岩阿。

雨旸应祷农眠慰,

禾黍逢年乐利多。

清泚漱来尘肤净,

神龙潜处沛恩波。


从这些文字的描述,似乎看到一个小小的池水,被人为艺术的创作,上升到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借助于龙的符号,可以把平淡的自然景点,赋予很深的内涵。

而当全社会都沉浸在这些氛围中,人们也渐渐地接受这种潜意识,也没法拒绝地去这些景点接受潜意识的熏陶,而忘记了人们自己的独立思考。

龙是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是典型的道教文化符号。这个故事中提到的《法华经》是佛家的经典。之所以两者会被放在一起,要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背景来理解。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原,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南朝梁武帝时期发展迅速,并在此时初次开始有“合流”的迹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在互相靠拢、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南北朝战火频起,祈泽寺也屡遭损坏,不断翻修。到了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被宋英宗赐为“祈泽治平寺”。到了元朝末代、明朝嘉靖年间,祈泽寺都被修葺一新。而王安石这首描写祈泽寺的词,以白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古刹风光,描写了祈泽寺幽静清雅的世外桃源之景。

据记载,许坚写有两诗,后来王荆公(王安石)在祈泽寺题诗《祈泽寺见许坚题诗》:

蔼蔼春风入水村,

森森乔木映朱门。

高人遗迹空佳句,

谁识旌阳後世孙。


可以看到,在王安石题诗的时候,祈泽寺所在的地方,还是有山有水、有林有景的好地方。王题诗的时间,大概在王安石住在金陵近二十年的期间。

另外,王安石游览祈泽寺,也留下五言诗一首。诗中写道:

驾言东南游,

午饭投僧馆。

山白梅蕊长,

林黄柳芽短。

笭箵沙际来,

略彴桑间断。

春映一川明,

雪消千壑漫。

鱼随竹影浮,

鸟误人声散。

翫物岂能留,

干时吾自懒。


与祈泽寺有关的,还有就是祈泽夫人庙”,此庙南朝梁所置,在祈泽寺旁边。人们称前面提到的龙女为祈泽夫人”。在宋朝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发生旱灾,有祈雨活动,且应验。地方政府把这件事报告朝廷,并且说明龙女已经有“祈泽夫人”的称号,朝廷赐庙额嘉惠”两字。


祈澤池 現狀

“祈泽池深” 在居民照料下 恢复了往日的池水清澈


文献记载,祈泽寺在今天江宁上坊的南部。民国时寺内还存有白野碑,据说是宋朝宗室后裔、当时的大文学家兼书法家赵孟頫所撰。可惜的是两座碑石如今已不知去向。根据记载,民国35年(1946年),这里有部分房屋改作粮库,1949年后也被用作粮库。如今寺庙已不复存在,仅剩下区级文保单位祈泽池的遗迹。前几年祈泽池水面临干涸,现在在文物部门和周边居民的照料下,又有清澈的泉水涌出。而周围居民对“祈泽池”的名字大多记忆为“龙王池”。这也恰好印证了祈泽寺的传说。此外,在这一带还有“祈泽街”的地名,但由于拆迁,街道已经失去肌理外观。


祈澤寺 遺址不遠處的陶家宗祠

祈澤寺 不遠處的杜桂石拱橋


相传,这杜桂石拱桥是梁武帝时期,隐居此处的杜姓和桂姓两个宰相所建。


這哪是石拱橋啊


现在祈泽寺已经不在,遗迹位于江宁县(现在江宁区)的上坊集镇。在2009年江宁区政府发行了《江宁历史文化大观》里提到了“祈泽池深”,至于有没有进行挖掘开发,还是未知数。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