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金陵日華
南京是个好地方

金陵四十八景29  化龍麗地  五馬渡

 二维码 1363
发表时间:2017-06-14 16:13作者:金陵日華来源:華華的網頁网址:/nd.jsp?id=291&groupId=-1
文章附图


南京·五馬渡

五馬渡 化龍麗地石刻


金陵四十八景之“化龍麗地”,說的是南京的五馬渡。

五马渡是古都南京的一个地名,位于南京城北幕府山北麓,长江南岸,西距离长江大桥约4公里,东距燕子矶约3.5公里。


五馬渡 廣場雕塑


五马渡的地名缘于1700年前的一段历史,说的是三国后期的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登基之后,抚蜀灭吴,一统天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前后只持续了51年,社会奢侈和贪污之风日盛,尤其是政治上失策分封诸王,最终酿成八王之乱,朝廷元气大伤,周边胡族趁机五胡乱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就是当时晋惠帝司马衷的发明。公元316年,十六国匈奴汉国将领刘曜攻克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

经历了史上著名的窝里斗八王之乱再加上内忧外患,西晋眼看着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公元307年左右,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南京),获八王之乱最后的大赢家司马越的批准,与一批司马家族的子孙东渡长江来到江南,图谋建立根据地中兴晋祚,几年后在建康建立了地方政权。公元316年,还在洛阳的晋愍帝司马邺遇害身亡,司马睿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史称东晋,中国由此进入了南北分治的大格局。


五馬渡 廣場雕塑


五马渡说的就是司马睿东渡的故事,五马指的是五位司马家族的王,分别为琅琊王司马睿、弋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一说为其兄司马雄)。据资料介绍当时一同过江的并不仅仅五马,至少有十王以上,但只有前面的五马为皇室谪系或近系子孙,其中琅琊王司马睿为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的曾孙。而早在八王之乱期间,洛阳当地就流传有民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司马睿率五马渡江正好应了几年前的谶语,而且越传越神,说司马睿渡江后,所乘之马化龙飞去,于是司马睿承接晋之大统便成了天经地义的了。


五馬渡 眺望長江


至于司马睿五马渡江的具体位置,据宋代翰林御史张敦颐所撰《六朝事迹编类》记载,五马渡,图经云: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后来文历代文人墨客对五马渡也多有题咏,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经乱後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就有: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详述五马渡江来龙去脉。宋代王安石诗《答张奉议》则有:五马渡江开国处,一牛吼地作庵人;曾极诗《五马渡》:仲达欺孤与操同,岂能长世抚提封。瑶图间换君知否,班特浮江自化龙;山阴名士苏泂的《予既赋金貂亭诗巽伯求益不已偶得名酒连饮辄》:五马渡江一马龙,事未几见嗟江东,等等,对西晋末期政局乱象及五马东渡或咏或叹,贬褒有加。


五馬渡 沉寶變洲雕塑


沉寶變洲的典故,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携皇后马娘娘渡江进香,大臣刘伯温随行。上面照片中左起分别是:马娘娘、朱元璋、刘伯温。过江时发现江宽水急,马娘娘在观音阁前梳妆完毕,将随身玉佩抛往江心,宝落洲成,遂变成了八卦洲。至此,长江在此分流绕洲而过惊涛骇浪不再从此危险消失。


五馬渡 乾隆尋父雕塑


乾隆尋父的典故,相传乾隆生父程阁老退朝归隐后,削发为僧,并常住弘济寺,乾隆闻讯,曾三次前往弘济寺寻父,程阁老为保护儿子,避不想认,乾隆为感念父亲恩情,下令将弘济寺更名永济寺,以表达永远铭记之意。上图照片所示,右边手持折扇者是乾隆,当中胸前挂佛珠者是乾隆之父,左边跪地者乃一僧人。


五馬渡 乾隆尋父碑記


五马渡位于幕府山北麓,幕府山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山共景、六朝祥土之美誉,明清时代的金陵四十八景中,仅幕府山周边就占了六景(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其中的化龙丽地,指的就是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之处。近些年来,随着南京市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幕府山西麓南至五马渡、北至燕子矶长达12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的幕燕滨江风光带,成为古都南京城北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五馬渡 王羲之雕塑

五馬渡 王羲之碑記

五馬渡 王羲之《蘭亭序》石刻


老周知道幕燕景区还是偶爾在电视新闻里不经意间听说的,说是南京城北又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去年國慶期間,開車饒有興趣地沿江东北路曲里拐弯一直北行,看看路的尽头究竟会開到什么地方——没想到居然開到了五马渡,脚下是乌黑油亮的滨江马路,一边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一边是逶迤绵亘的幕府山,眼前是开阔的五马渡广场和水光潋滟的江滨湿地,草木葳蕤,薄雾弥漫,清风习习,江水浩荡。尼瑪,的确是个不错的休闲和发呆的好地方。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1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2

東吳都建鄴圖(229-280)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

東晉都建康圖(317-420)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

南朝都建康圖(420-589)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

南唐江寧府圖(937-975)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

明都城圖(1368-1421)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

太平天國(1853-1864)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

中華民國(1912-1949)

五馬渡 歷代互見圖 石刻

應天府境方括圖



五馬渡 附近江面經常能見江豚嬉戲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