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金陵日華
南京是个好地方

金陵四十八景31  樓懷孫楚  水西門

 二维码 1352
发表时间:2017-06-06 13:42作者:金陵日華来源:華華的網頁网址:/nd.jsp?id=288&_jcp=1
文章附图


南京·水西門

金陵四十八景之“楼怀孙楚”,说的是金陵三山门(今水西门)附近的一个孙楚酒楼,由于大诗人李白经常去饮酒赋诗,所以名声在外。而三山门当时乃进出南京的水陆两栖之要通,城门内外,商铺云集,楼亭繁华,商贾名流,来往汇聚于此,也是秦淮河边的一处金粉之地。现如今,孙楚酒楼早已不见踪影,水西门也荡然无存。今天,老周先来说说这个南京人都知道却没多少人见过的水西门。

南京·水西门,明称三山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坐东向西,面临秦淮河,为水陆两栖城门。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和聚宝门(今中华门),也是旧时从水路进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典型的水陆两栖之要通。

水西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时金陵城的龙光门,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敕令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改名为三山门。三山,又名护国山,位南京西南板桥镇三山村的长江边,以有南北相连之三峰得名,南京有一条路叫三山街。三山门外形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南都察院志》说:“本门冲繁。南至聚宝门界,北至石城门界,长达七百一十五丈,垛口八百六十四座,城下门券四层,右边水关一座”。此水关联通内外秦淮河,称西水关,所以人们习惯上也称此处为水西门。


南京·水西門 城門敵樓及甕城均可見

城外三山橋(覓渡橋)筆直的水西門大街


城门历史

三山门陆地城门原为建于南唐时的龙光门,明初在龙光门遗址的基础上建造了三山门,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后来三山门因为是陆地城门又被称为旱西门。紧靠南面建有水门即西水关,原是南唐的下水门,内秦淮在此汇入外秦淮,明代建成水城门,后称为水西门。这水陆二门在南唐以来一直就是商旅繁辏之地。

历史上龙光门一直沿用至两宋、元代,及至明代洪武年,明代洪武初年仍直接利用这座旧有的城门。直到明洪武十九年(1386)才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才改名为"三山门"。此门为明清时西出要道,凡从城西进入应天府城的人都是从水城门上岸入城。

明初三门山外,孙楚酒楼所在地有十六楼的"鹤鸣楼"、"醉仙楼"、"轻烟楼"、"淡粉楼"、"翠柳楼"等,可为酒楼林立。

三山门外有觅渡桥,旧名三山桥。清代康熙年间建造,壕水径此,与城内淮水合。


水西門航拍 左上部 船形甕城及水關可見


由于常年雨水冲刷,年久失修。1953年7月28日上午,中华门瓮城一处裂缝出现险情,伤了人。接着下午2点,水西门瓮城第三道瓮城东南角倒塌,将"孙仁记扫竹行"西山墙压倒,伤了一个孩子。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也波及南京,因此,当年的市政府决定拆除水西门瓮城。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拆除了三山门瓮城和水西门水城门。

1958年又拆除了三山门残存的城门和城墙。

1959年三山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后,内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贯通,古亭也都被拆除,仅留水西门的地名,沿用至今。


水西門 城墻及甕城


南京城墙志》第210页一张"三山门鸟瞰"图片的下方,画出了详细的平面图。这张水西门平面图是民国汪伪时期留下的,可能是由日本人描绘的,上面有日文说明。图画得很规整,平面、正面、侧立面全有。既然是水西门,黑白照片上为何标着"三山门"?因为在南唐到宋、元时期,这里是被称作水西门、下水门,明代重新筑造改称为三山门,但民间习惯一直称之为水西门。


水西門城墻上


从平面图上看,水西门瓮城的造型犹如一艘大船。这就是南京明城墙的独特之处,明城墙建造时,形制这么大的瓮城只有三个:中华门、通济门和水西门。至于为何出现几层圆弧形砖砌,是个谜,当年朱元璋建造时,为何要把瓮城设计成船的造型呢?这是一种审美情趣么,还是可能隐喻着某种说法或美好愿望呢!有待进一步考证。瓮城拆除至今已经过去五十多年,南京人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看到过瓮城的壮观景象。瓮城,又称月城,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敌人攻入瓮城时,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在古代,瓮城作为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地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其中三山门(水西门)、通济门(现不存)和聚宝门(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水西門


城门水关

三山门的水关,即西水关,明代也叫云台闸,为内秦淮和外秦淮合流处,外秦淮的商船经此可以直接进城驶入内秦淮,水关下设有铁栅栏,战时可通水不通船,夜间也可防止水鬼入城,与南京通济门旁的东水关一样,是明城墙水路通道的重要设施。由于秦淮水由东向西,人们习惯上称东水关为上水关,西水关为下水关。

著名的孙楚酒楼就建在云台闸上,因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之句,故又称"太白酒楼"。该酒楼后几经损毁、重建,到清代时仍矗立在水西门秦淮河畔,在清代乾隆金陵四十八景中,仍有"楼怀孙楚"一景。

孙楚酒楼旁边有赏心亭,西有白鹭亭、二水亭,下有折柳亭、与风亭、佳丽亭等古迹。


水西門外大街 可見甕城的四道門券 敵樓破損

水西門外大街 敵樓已拆 日佔時期

水西門 甕城內的房屋 敵樓尚完好

水西門外三山橋旁 秦淮河上的商船

水西門內 西水關

西水關

西水關

拆除水西門城墻 1958年

水西門 石碑

古畫 三山門覓渡橋秦淮河之繁忙景象


赏心亭

赏心亭,位于南京城西水西门附近,始建于宋代,由丁谓所建,历代文人均有登临怀古。赏心亭曾是南京的一处名胜,历史上数毁数建,其址也不在一处,此亭最后一次毁败在清朝,其后再未重建。

李白、陆游和辛弃疾等古代文学大家都曾登临览胜,赋诗填词。其中辛弃疾三登赏心亭,并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三山門 附近位置示意圖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书画》:"祥符中,丁晋公出典金陵,真宗以《袁安卧雪图》赐之,真古妙手,或言周昉笔,亦莫可辨。至金陵,择城之西南隅旷绝之地,建赏心亭,中设巨屏,置图其上,遂为金陵奇观。"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

明·刘基《渔父词》之二:"白鹭洲边好月明,赏心亭下暮潮平。"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建康城西美景全可观,秦淮河上的曲歌尽可闻。悦目赏心,难怪称为“赏心亭”。赏心亭在南宋时为金陵第一胜迹。


復建的賞心亭


孙楚酒楼

而孙楚酒楼更有诗意。据说晋时,太守孙楚来到水西门的一座酒楼,诗兴大发,狂饮高歌,常与客饮宴赋诗于此,店主随后就把酒楼更名为孙楚酒楼。唐时,诗人李白常与文人酒友在此饮酒赏月赋诗,更引得李白写出“昨晚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的美句,酒楼因此又被称为太白酒楼。至明清,孙楚酒楼仍为南京重要一景,可见酒楼在当时影响之大。


賞心亭 孫楚酒樓


遗址重建

在历史考证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现如今已在水西门西广场临水处复建“赏心亭”和“孙楚酒楼”,并对外开放,建筑风格延续秦淮风光带的明清建筑风格,采用明清官式八角歇山顶,灰筒瓦屋面。同时,新建了连接内外秦淮河的西水关,是南京市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

如今三山门遗址由分布于凤台南路两侧的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广场为内瓮城遗址,西广场为西水关遗址,名胜重现,风景如画。


西水關鎮水石刻

西水關鎮水石船

新建的孫楚酒樓 賞心亭

橫跨在新西水關上的步行橋

賞心亭近景

新西水關之出水口

賞心亭夜景

賞心亭華彩燈飾

水西門西廣場 國泰民安華表

孫楚酒樓 賞心亭 華表

國泰民安


西水珠之變幻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