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金陵日華
南京是个好地方

金陵四十八景22  桃渡臨流  桃葉渡

 二维码 1398
发表时间:2017-05-25 15:09作者:金陵日華来源:華華的網頁
文章附图


南京·桃葉渡


金陵四十八景之“桃渡臨流”,講的到底是南京秦淮河邊的桃葉渡,還是浦口江邊的桃葉渡呢?聽我老周慢慢道來......


桃叶渡  又名南浦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个古渡,地处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

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之内。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舊時秦淮河上桃葉渡停靠的畫舫

古桃葉渡牌坊

吳敬梓故居·古桃葉渡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改名為桃葉橋。

现在的桃叶渡,老宅是吴敬梓故居,里面有一碑坊,上面清晰地刻画了"古桃叶渡"几个字,两边是"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的坊联。

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今桃叶渡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面两侧楹联为:“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

桃葉橋

桃葉橋 桃葉渡


名字由来

由来一

民间传说在东晋时期,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由来二

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桃渡臨流

桃渡臨流


史籍记载

南京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

宋人曾极的《桃叶渡》:

裙腰芳草拒长堤,

南浦年年怨别离。

水送横波山敛翠,

一如桃叶渡江时。

(這首說的是南京浦口之桃葉渡)

桃葉渡對岸新立的牌坊及王獻之塑像


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

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

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

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

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乘坐畫舫回望桃葉渡


王献之的《桃叶渡》留下四首: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

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后兩首說的似乎也是南京浦口之桃葉渡)

附近秦淮河邊的露天夜吧


明代昆山人沈愚《过桃叶渡》:

江花舍笑欲争春,江水笼烟柳色新。

商女停舟唱桃叶,东风愁杀渡江人。

(這首說的也是南京浦口之桃葉渡)

桃葉橋上看牌坊之夜景


明代人王安修:

芦苇风来吹绿,渔翁醉唱竹枝歌

渡名桃叶山前是,莫任秦淮水上讹。

(這首說的也是南京浦口之桃葉渡)

秦淮河 桃葉渡 夜景


永丙兩首:

常在金陵游,曾听子敬歌,

古渡桃叶者,是江不在河。


世间古迹杜撰多,离奇莫过江变河,

花神应怜桃叶痴,夜渡大江披绿蓑。

(這兩首說的也是南京浦口之桃葉渡)


看來古往今來的許多詩人名作,描寫的幾乎都不是秦淮河邊的這個桃葉渡,難道是另一個位於南京浦口長江邊的桃葉渡么?或只是因為十里秦淮的煙柳脂粉太濃,傳說的故事太淒婉動人,讓人流連忘返,強把浦口江邊的桃葉渡給搬到了秦淮河旁?因為,詩中大多說的桃葉渡是渡江而不是渡河!也許......

秦淮河邊的露天夜吧 美


另有桃叶渡

在南京浦口另有一个同名的桃叶渡,浦口东门桃叶渡是南京江北长江边东门桃叶山下的一个古渡口,也称“晋王渡”,和东门“宣化古渡”、东门“大码头渡”同属南京浦口东门三大古渡。桃叶渡地点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北的东门桃叶山下,宣化山的东南面。

桃叶山下当年是白浪滔天的滚滚长江,此段江面当时称为扬子江。民间传说晋元帝时扬子江江边的桃叶山,山上和山下江岸栽满了桃树,桃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游人往往流连忘返,桃叶山因桃树叶多且美而得"桃叶山"名。

春天桃花盛开时漫山遍野,山上和山下江岸的桃花姹紫嫣红,每当起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桃花轻浮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来往两岸撑船的艄公望着那江边浮泛的桃叶,桃花,笑谓之"桃叶渡江也,桃叶也渡江"。自此"桃叶渡"之名在艄公和民间流传,也和离它不远的晋朝著名古渡"宣化渡"区分开来。那时浦口东门"桃叶渡"还只能算是一个野渡。

到了东晋中期,南京东门"桃叶渡"声名鹊起,名声大振,桃叶渡的身份也从野渡,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渡口。让浦口东门"桃叶渡"优雅转身的人是晋元帝30年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王献之和他的爱妾桃叶、桃根姐妹俩。

传说王献之写了四首《桃叶歌》史籍亦称《桃叶词》,如上述。

桃叶山虽不高,凭借王献之的歌词得以跻身天下名山之列。桃叶渡也得以成为千古流传的著名渡口。

东晋二百年后,"东门桃叶山""东门桃叶渡"真正站在中国历史前沿。二十岁的晋王杨广(隋炀帝)率五十一万八千大军在这里筑城为他的"平陈伟业"做最后准备。结果,晋王杨广的大军如愿以偿,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一统中国,为他日后成为隋皇帝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缅怀这次重大历史事件,为了纪念隋炀帝杨广的"平陈伟业"明朝人在"东门桃叶山"上建"晋王祠",立"晋王塔""东门桃叶山""东门桃叶渡"此刻也华丽转身,变成"晋王山""晋王渡"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