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十八景35 祖堂振錫 南唐二陵 二维码
1503
![]() 南京·南唐二陵 金陵四十八景之“祖堂振锡”,說的是唐代法融祖师在南京祖堂山得道,成为佛教南宗第一祖师的地方。老周覺得,現在祖堂山的散亂景點還不如“南唐二陵”來的名氣大些,這一篇就說說“南唐二陵”為好。 祖堂山位于牛首山南,东善桥乡祖堂村北,高约255.9米,系牛首山分支。祖堂山古名幽栖山,因山上建有幽栖寺得名。唐贞观初,法融禅师在此得道,成为佛教南宗的第一祖师,山也更名为祖堂山。一名华严山。 山上有芙蓉峰、天盘岭、拱北峰、西风岭等山丘。主峰芙蓉峰海拔256米,层峦叠翠,耸入云端,状若芙蓉。山间云雾缭绕、山谷幽深,松涛竹海,引人入胜。山上还有伏虎洞、象鼻洞、神蛇洞,又有息泉、长庚泉、太白泉、飞来石、拜经台等景,山南有石窟,相传为当年法融禅师入定之处,有百鸟群集献花之奇,故名献花岩,此处石峰奇秀,悬崖干尺。 明成化年问(1465~1487)在此兴建了一座花岩寺,当年寺中岩洞楼阁很多,有芙蓉阁、小星槎、归云亭、翠薇房、澄江台、大观堂、滴翠轩等许多有名的建筑。这些建筑毁于兵火。现只能从古籍记载中,尚知一二。 南唐二陵位于祖堂山南麓的“太子墩”。与幽栖寺毗邻,其东是红山,北是白山,西是山谷。不远处便是明兵部尚书王以旗墓。李昪的钦陵与李璟的顺陵相距百米,均坐北朝南,钦陵位于顺陵之西北,为南唐大臣江文蔚和韩熙载设计。钦陵系南唐开国呈帝李昪和皇后宋氏之墓,墓室有前、中、后三主室和十个侧室,全长21.48米,宽10.45米,高5米有余,三主室为砖石仿木构筑,在壁面上砌出柱梁、枋、斗拱、彩绘穹窿藻顶,室上部绘有日月星辰,下部雕刻江河山岳。外饰红朱,门楣上部彩绘斗拱,两倚柱及室内斗拱有彩绘,图案多为牡丹、莲花、海石榴和云纹等,是古建彩绘精品之一,中室同为砖砌北壁石门过梁浮雕,刻双龙戏珠,左右石刻浮雕两军将像。后室进口处有石门一重,其一上部已毁坏。后室及侧室主要为石构,穹窿顶。是停放李昪及其皇后宋氏棺木的地方,比前、中室略大,构造考究。有六角石柱八根,柱头有石刻斗拱。屋顶石板绘有“天文图”,石制棺床的周围有行龙,铺地的青石板上雕凿山岳江河,象征“地理图”。这是沿用秦始皇陵“上矢天文,下具地理”的传统装饰。 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南唐二陵即公元943年安葬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钦陵和公元961年安葬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于1950年发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唐二陵共出土遗物近600件,其中以刻字填金的玉质"哀册"最为珍贵,它记录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南唐二陵的发现,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基本信息 发掘年代:195O~1951年 遗址年代:公元943年~公元962年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地点:南京南郊祖堂山南麓 简介
南唐二陵是指中国五代南唐国烈祖李昪及皇后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皇后钟氏的顺陵。二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祖堂山南麓。两陵东西并列相距约50米,东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西为顺陵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二陵由南唐大臣江文尉和韩熙载设计,继承了隋唐以来陵墓建筑的基本特点,布局规矩,结构严谨,并保存有精细的石雕和彩画,对研究唐宋时期的建筑、帝王陵寝制度、艺术都有重要价值。二陵遗物,有哀册玉片、各种宫廷人物形象的陶俑和漆木、铜铁、陶瓷器。哀册玉片是判定墓主的主要依据,陶瓷片可作为研究五代瓷器的标本。 1950~1951年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了南唐二陵,并由曾昭燏主持编写了《南唐二陵发掘报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布局 钦陵 钦陵建于南唐保大元年 (943),封土堆直径约30米,高约5米。陵南向,全长21.48米,宽10.45米,高5.3米。有前、中、后3室,两侧侧室各5间,平面皆呈长方形。前室长4.50米,宽3.85米;中室长 4.56米,宽 4.45米;后室长6.03米,宽5.90米,皆砖石仿木结构。前中两室青砖砌筑,后室青石砌筑,穹窿顶结构。 李昪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扰乱。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涌和舞诵,以及各种动物涌,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顺陵 南唐中主李璟顺陵 顺陵是五代南唐李璟的陵墓,它位于钦陵西侧。纯砖结构,全长21.9米,宽10.12米,为三进十一间 。 顺陵长宽与李昪陵相近,有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八间侧室,均为砖结构,后室入口处无双龙及武士的浮雕,后室的室顶有天象图,但地面上无石刻地理图,棺座上亦无龙形浮雕,这反映了当时南唐国势己衰,并向北周称臣,去帝号改称国主后的情况。 此陵三间主室的壁面仍有砖结构的仿梁、枋,柱了和个斗拱式样,其上同样绘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画,惜多己被淤、上剥蚀。劫余的随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册较多,但质量和品种上均不如李昪陵所发现者。 发掘保护 墓道外的华表 文物 南唐二陵是在1950年才发现的,因年代久远,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地宫虽在宋代就有人盗掘过,但仍出土了陶俑、瓷器、玉哀册等6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南朝陵墓石刻是六朝文化的珍品,也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 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俑像较为重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是二陵出土的哀册。其中,“钦陵”出土玉哀册23片,“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这些哀册上面都刻有文字,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二陵随葬品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为陶俑,其中男女陶俑190件、动物俑和人首动物身俑41件。出土的陶俑继承了唐代雕塑艺术的写实风格,每件陶俑都是南唐宫廷中现实人物的形象塑造,陶俑中最突出的要数那几件人首鱼身、人首蛇身和人首龙身俑。 保护及规划 二陵发掘后,就地保护。1956年维修加固。1962年,在二陵墓室地下修建排水道。1981年起,对墓室进行维修加固,采取防潮措施,划定保护范围,整治周围环境。陵园区内,广植树木,修建陵门、石桥、碑亭、陈列室等辅助设施。1984年,建立南唐二陵文物保管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在李昪、李璟墓的不远处又发现了一座古墓,专家们在陵墓中发现了一段小腿骨,经过测定是一个体质比较弱的成年女子,而且古墓中还发现了发簪,推测墓主可能是大周后。 专家们还发现,在大周后懿陵东侧近30米、顺陵西北约70米有一个自然大土墩,专家们怀疑这里有可能就是后主李煜为自己预留的与大周后合葬的墓地。遗憾的是,李煜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南唐二陵的保护规划》设计中,大周后的懿陵将纳入南唐二陵的保护范围内,等条件成熟,这个陵墓也将对市民开放。 未来,南唐二陵将和牛首山整体规划。计划将在陵墓的外围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 旅游 截止2012年,已经有专业游览车可以开到南唐二陵的广场。
文章分类:
明清古金陵四十八景
|